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吉林大学:把扶贫攻坚的论文写在通榆大地上

作者: 时间:2018年12月26日 00:00 点击数:

【文/吉林大学报记者刘飒 摄/徐立华 栾永强 崔学军】10月11日,天高云淡,金秋送爽。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携校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教育工会、科技开发中心、后勤服务集团、化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一行到吉林大学定点扶贫单位通榆县调研。通榆县县长刘振兴、副县长黄秀芬和挂职副县长戚英喜等陪同调研。

此时,东北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吉林大学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田,李元元手捧金灿灿的玉米、把饱满的玉米粒放到嘴里,细细品味着丰收的味道。植物科学学院院长都兴林指着一片“九谷23号”介绍说:“旱谷涝豆,这块地非常适合种小米。这个新引进的品种产量很高,老百姓已经看到了实惠。”

当得知由吉林大学新引进的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绿豆、花生等6种作物30个新品种时,李元元兴奋地说:“品种多,好啊,可以轮作,会有大文章可做。”

通榆县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产量很低。可对于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的刘海民来说,今年的秋收与往年不同。看着一望无际的高梁地里,沉甸甸的高梁穂子缀满了珍珠一样的果实,他心头热乎乎,喜滋滋。刘海民激动地说:“感谢吉林大学!用了高岩老师他们研制的液体有机肥,庄稼长势好,收成也好。”

李元元津津乐道地给他算了一笔帐:今年比往年平均每亩增收45元,75亩地共能多收入三四千元。

丰收给刘海民带来了最直观的经济收入,可他还不知道,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高岩副教授研发的液体有机肥项目,经通榆县农业推广站测产数据显示,玉米、高粱增产效果非常明显。这将意味着,如果把此项目进行推广应用,将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且,这个项目主要原材料是秸秆,秸秆转化项目的投产,不但可实现秸秆肥料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有效降低因燃烧秸秆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针对盐碱地改良还田问题,李元元大胆提出实验设想,能否应用盐碱地多次水洗之后进行地下水二次沉淀技术,以实现盐碱地变良田。

科技扶贫是吉林大学对通榆县定点扶贫攻坚行动之一。2014年以来,吉林大学开拓思路,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发挥优势,以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改造、基础建设、捐赠服务、优选干部等多种方式,精准施策,整体推进,推动扶贫扶志扶智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李元元一行前往通榆县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吉林省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科学学院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揭牌,并为通榆县捐赠人民币200万元。刘振兴激动地说:“谢谢吉大师生为我们献上的一片爱心。”

李元元听取扶贫科研项目汇报。高岩的“生物质改良盐碱土壤及现代绿色农业工程研究中心”项目;都兴林的《功能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张明军的《种养结合农业示范项目》受到关注。构建校村、校县的人才科技扶贫模式是吉林大学科技扶贫的落脚点。吉林大学科技扶贫小分队进驻通榆县边昭镇一年以来,以吉大精神和吉大优势解决了通榆县新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扶贫”先“扶志”。优选挂职干部,加强组织建设也是吉林大学扶贫攻坚行动之一。学校曾先后向通榆县派出挂职副县长2名,挂职科技副镇长1名,驻村第一书记3名,扶贫工作队1支。挂职干部踏实、稳健、积极的作风深深感染了乡村干部,得到了通榆县委的充分肯定。李元元也代表学校向他们的情怀与担当表示了感谢。

调研中的一个画面让所有人动容。通榆县边昭镇边昭村贫困户尹金柱送来感谢信并激动地要当面念给校长听,以表达他在病痛期间吉林大学对他的经济资助和亲切关怀。他是李元元在2017年12月到通榆县调研时接触的一名贫困户,之后便一直得到来自学校各方面的扶助。对此,李元元表示,“要感谢就感谢党的领导吧!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扶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谨记在心中。”

一直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推进。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李元元和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等校领导先后到通榆县进行扶贫调研并作出指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17年10月,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务副书记蔡莉一行前往通榆县开展脱贫攻坚座谈会。会上,杨振斌书记强调,“各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开拓思路,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吉林大学在医疗、教育、科技、智力等各方面的优势,动员更多力量和资源,为协助支持通榆县实现脱贫目标作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7年12月,校长李元元、副校长孙友宏一行到通榆县调研,并慰问挂职干部和贫困农民,现场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李元元校长指出,“吉林大学定点扶贫通榆县这项工作不是暂时的,要长期做,直到脱贫为止。下一步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充分挖掘点对点单位的扶贫力度,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扶贫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吉林大学用实际行动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交上了自己的成绩单。

4年来,吉林大学对通榆县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多次部署和实施。在深入分析通榆贫困症结的基础上,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和教育扶贫为主要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教育、医疗、智力、科技、点对点帮扶等多种形式扶贫,为通榆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实施定点帮扶以来,学校累计投入910余万元,其中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帮扶物资410余万元,下派挂职副县长2人,驻村第一书记2人,资助贫困学生30人,慰问帮扶贫困户165户,扶贫义诊2000余人,开展各类培训班30期,培训1500余人次,已为实现通榆整体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通榆县委领导所表达的“因为有了吉大的精准扶贫,通榆县正在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快速路。”

回望来时路,扶贫的足迹深刻而温暖。展望未来,吉大人将以一种情怀和一份责任,为通榆县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独特的可推广的科学技术。”

“总书记说,要把扶贫攻坚的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要立足中国大地搞科研。我们要把吉大扶贫攻坚的论文写在通榆大地上。”

“明确项目目标,寻找农业创新引领性项目,以多学科交叉、多单位联合攻关,实现产学研结合,让吉大的科技扶贫项目实现技术、经济、政治、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加快步伐,巩固成果,增强项目示范性、推广性。”

李元元谈起定点扶贫有些动情,他说:“动心动情才能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