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风采 - 劳模先进 - 正文
醉心科研,赤子情怀——吉大新闻网专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维教授(转自吉大新闻网)

作者:admin 时间:2012年05月21日 14:09 点击数:

【题记】初夏的午后,走进约定的采访地点——吉林大学生命科学楼,感觉到格外宁静。走廊上偶尔匆匆走过几个人,都是手里拿着仪器或药品,偶尔出了门又突然嘴里念念有词地折回,记者揣测一定是又有了新的想法。敲门而入,穿着白色实验服、被学生们包围着的一位学者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十分随和。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孔维。

孔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5年开始先后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衰的基因治疗和利用DNA载体系统和病毒载体系统研究艾滋病疫苗。2002年初,孔维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工作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归国投入母校吉林大学的怀抱,并竭尽所能为祖国和母校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近年来,孔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科委项目2项,近期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7项发明专利,其中2项已获授权。2012年5月,孔维凭借多年在艾滋病疫苗领域的突出成就和贡献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回到吉林大学工作之初,孔维就开始利用DNA载体系统和病毒载体系统研究预防性和治疗性艾滋病疫苗。2004年11月,由他主持研制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作为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首个艾滋病疫苗进入Ⅰ期临床研究。该疫苗根据在中国流行的艾滋病病毒株构建,针对性强,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8年在孔维的领导和积极努力下,国家发改委投资1200万元在吉林大学建设国内首个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回顾这段奋斗历程,孔维说刚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研究时国内基础还不是很好,实验室条件较差,从事人员少,缺乏较好的研究氛围。甚至参加团队的一些学生对此项研究也存在错误认识。“那时有很多学生报了我的研究生,听说我们在做艾滋病疫苗研究后来就不来了,觉得很危险。当然这需要一个认识过程,现在各方面条件已经改善很多,一些引进的留学生和国内人才都逐步成长起来。”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刘晓民为孔维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孔维还说实验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所得数据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更是时时挑战着研究者的耐心和毅力。“十次有八次(实验证明)你想的是不对的,有的实验是一年一年什么结果都没有。有时候某一个实验的设计给予很大希望但没有成功。但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没有特别沮丧,这也是做科研必须经历的。”“我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如果你没有兴趣,就是为了生存做科研,你会觉得非常无趣,因为大多数时候做实验都是很枯燥的。所以,我把做科研看做成人的游戏。你对一个科学问题感兴趣,有一个假设,就会非常想知道结果,想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证明你的假设,这样才有意思。兴趣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动力。”

凭着这种自信与毅力,孔维主持的艾滋病疫苗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现在他正致力于基础研究,根据Ⅱ期临床数据研究结果为进入Ⅲ期研究做好准备。

资料图片 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研究

“孔院长回国不仅带来了美国的先进技术、理念,更多的是一种氛围,以前我在生科院做学生时研究方向还很单一,孔院长回来后加强了人才方面培养,实行了一些合作交流共享政策,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孔维共事的一位老师谈起他充满了敬佩。作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孔维十分关注学生的培养工作,自己亲自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生是最基本的任务,教不好学生就谈不上做科研,很多实验也是跟同学们一起完成的。”他认为学生在科研事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对学生培养更是影响深远。他说对学生而言,“在学校工作的几年内知识积累仅仅是一个方法,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包括工作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孔维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收了更多快乐,也赢得了更多尊重。

在采访中,孔维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科研”,他说,荣誉对他来说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获不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对我工作的进行并没有影响,只是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的更多,把我们实验室工作和科研工作做得更好,这样才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孔维说他现在思考的重点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如何把实验完成得更好。

当很多人把工作的升迁,生活的烦恼无限放大时,孔维始终聚焦在一架架冰冷的仪器和一个个枯燥的数据上,他带领他的团队攻克难题,冲破险关,不断向科学高峰进发。对人类苦难的悲悯、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追求,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赤子情怀